領受恩雨
下雨了。深夜,窗外傳來淅瀝瀝的雨聲,是這地許久未聞的聲音。
過去數月,台灣南部嚴重缺水,長期乾旱,不只影響作物生長,也影響居民日常生活。軍營裡,廁所沒水可沖、浴室沒水可用,連餐廳碗盤都只能先用塑膠袋套著,餐餐更換,曾經理所當然的事情如今成了得之不易的奢華。
入伍以來,我們飽受種種不便之苦。大家雖埋怨,卻也無可奈何。每當有人反映,班長也只能指著天,表示愛莫能助。抱怨的人多,我也是其中之一。我們越來越習慣嘴上情緒的宣洩,卻都知道這是無法改變的狀況。入伍後約莫一個月晚上,我忽然想到,總是埋怨覺得這件事無法解決,卻未曾認真禱告過。或許怕禱告了沒得到回應,或許覺得禱告了神不會垂聽,無論是為什麼,我知道自己該起來禱告了。一個確信進到心裡,帶著篤定,我禱告完便沉沉睡去,直到夜半被雨聲驚醒。
欣喜之餘,早晨很快便迎來一個糟糕的事實,被迫穿上軍用雨衣的我們超不舒服。阻隔雨水的材質也阻隔空氣流通,濕氣伴隨體溫,將雨衣化為一座小蒸籠。即使雨水降低氣溫,我卻依舊有中暑在即的感覺。不適很快化為新的抱怨在同袍間流竄,我也不例外,再也沒什麼比穿戴雨衣操課更令人煩躁了!我心頭跟著吶喊,終於「想起」為什麼一開始不想禱告了,除了害怕禱告不被垂聽,某部分的我其實非常不想面對雨水帶來的不便。我希望過有水可用的日子,卻又不願雨水打亂我的生活。禱告的是我、上帝成就後抱怨的依舊是我,想來也真夠為難上帝。
那晚,我忽然想起以色列人。他們在埃及抱怨被奴役的生活,離開後又抱怨曠野中的不適與飢餓,他們甚至告訴摩西,與其在曠野忍饑受餓,他們寧可回埃及,至少那裡吃得比曠野好。神引百姓去應許之地,這之前卻經過曠野的路途,也經歷爭戰的過程。無論曠野或爭戰,顯然都不是令人舒服的東西。百姓希望得到祝福,卻沒有看到這正是領受祝福的過程。事實上只有摩西明白,真正的祝福已經臨到,那正是神的同在,而他至始至終都緊緊抓住這一點。摩西渴望進應許之地嗎?是的,但他更渴望神與祂同去,這正是他生命的根基。所以他的心不隨環境而動搖,即便在他所帶領的百姓跌倒時,他仍按著自己對神的認識來向神禱告。
軍旅對我如同曠野,無論在肉體層面或精神層面皆是如此。我希望有水可用、更希望自己脫離這萬事不如己意的環境。下雨前我抱怨缺水,下雨時卻抱怨雨水替生活帶來的不便。我以為禱告成就自然會使我感謝祂,卻驚訝發現這並不一定是理所當然。感謝,需要從神而來的眼光,領受從祂而來的祝福。曠野未必是荒蕪。許多基督徒喜歡用曠野形容糟糕的景況,但在聖經裡曠野也是神與人相遇的地方。曠野的意思對我而言,是依靠與尋求。祂興起環境,使我們尋求依靠祂。
身為「成熟」基督徒,我們心中都有個樣板的基督徒標準。老屁股的我們都知道,跟隨主、要與祂建立親密關係、在一切事上認定祂、榮耀祂、背起十字架跟隨祂。我們可以列一長串好基督徒該做的事,但我們真的有意識到這背後的代價是什麼嗎?我們渴望得到成熟的生命,而成熟與否,正在於我們願意為愛擔負多少的責任。有時我們遭遇患難與不如意,便會想這真是太糟糕了,覺得再也堅持不下去,自己的努力沒得到應有「成果」,盼望落了空。但我們所看的「成果」究竟是外在還是內在?外在是世界與環境,內在卻是我們的心、是生命。基督要使我們得生命,這生命不是我們自己的堅強、甚至未必是環境立即的改變,而是一顆依靠的心。因為安息,就是知道祂是神。而祂,呼召我們每個人進到祂的安息裡。